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    农历甲辰年(龙)  腊月十七
用户名:
密码:

一句老话

点击:1743日期:2016-9-29 16:21:28


上完一门课之后,总要问问听课的人有怎样的心得,许多人都会回答说自己收获很多,但若进一步问有怎样的收获,则往往说不出一个所以然;少 部分人则会拿课程中印象较深刻的观念来说明自己的体会;而能相互连贯说出课程整体精神者更少;至于因听课掌握到修持方向而生出极欲实践之勇猛心的人,则难得见一二。

  佛在世时,许多弟子闻佛一席话,便开悟证果。如来的福德与智慧总能契理契机地为众生开出一条入佛知见的路来。而今再多的课程,费再多的唇舌,也不知有哪一个人能在佛法中得到一丝真实消息。归结问题所在,主要是因自己尚且是烦恼中人,于佛法的体会也仍在瞎子摸象的阶段,又如何期待听课之人有真实体会呢?这正是最令自己觉得惭愧与无奈的地方。

  福慧不若佛陀,这已是无法回避的事实,然而佛法总还是需要人去弘扬,弘扬佛法也是佛弟子责无旁贷的家务。自知不是明眼人,也唯有怀着谦卑的心以及一份护法的热诚,战战兢兢地时时自省,唯恐自己所说所行误导众生知见,务求一切都是依经依教地忠实陈述。

  除了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外,几年的弘法经验与观察,也看清了一种错误的佛法教学模式-与实践脱钩的纯理论教学。事实上,很多人已不自觉地习惯于这样的教与学。教导者或者未意识到必须将解门紧紧地扣住行门来谈,因此未能于理论教学之余,具体提出与所教理论配合一致的修学步骤;甚或者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实际运作这套教理。例如华严的教学无法转化成法界观的修持,天台的教学无法落实为一心三观,唯识教学不能成为五重唯识观的具体指导,般若经的道理与现实的空观关联不上。如此这般的佛学理论,充其量只是一套悬空的幌子而已。

  然而,有时则是教导者有心,学习者无意。学习者未能以求医的心情来闻法,因此虽一闻再闻也难以入心;对于心中的迷惑,未能有与解决病苦同样的渴望,升起解惑的急切感,任由困惑一日拖过一日,一个问题衍生另一个问题。如此也难怪,花长时间上完一门课之后,依然道不出一个所以然,更谈不上闻法后能掌握到修持方向而生出极欲实践之勇猛心。常见有人入佛门二、三十年,功夫却未见丝毫长进,这正是这等无心实践的敷衍态度所致。

  解与行一旦脱钩,则无法「为行而解」,「以解导行」,只会让佛法的修学逐渐漠视对现实苦集的关怀,只会让佛门中的许多举措,越来越像是在宗教式的催眠底下,追求幻化的自我安慰与自我满足。面对活生生的生命困境,不能转为心行的名相解析,不但无法产生对治烦恼的作用,反而徒增内心的散乱与掉举。须知「知苦断集」是学佛的定星盘,或为己或为人,始终是向着知苦断集这一终极目标前去,若背离了这个轴线,一切「灭」与「道」的研究便与世间学问无任何差异了。而一旦佛教的理论无法对现实人生发挥知苦断集的功用,佛教在人们心中的价值,也会逐渐式微。这正是十二世纪末,回教侵入印度,同时破坏印度教与佛教之后,印度教能迅速重生,而佛教却从此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。而今我们似乎也渐渐走上印度佛教的老路。

  多数人入佛门不久,便会听到一句话-「解行并重」,而且也很快的便会用这句话来鼓励别人,只是到底有多少人曾认真地检视过自己是否解行并重。当有人问到佛法的修学次第时,自己常会反问他:「你最迫切想解决的烦恼与痛苦是什么?」因为若置自身烦恼与痛苦于不顾,则修学佛法所为何来?若能清楚自己或众生烦恼与痛苦的所在,则修学次第便在那里生起,正如知道了病,便好安排治病的步骤一样。每听一部经一部论,也自然会不断地追问可不可拿来实践?又该如何实践?只要烦恼与痛苦还在,对能帮你离苦得乐的佛法,便不会漫不经心,轻忽以对。

  对治病而言,知药而不用药,与不知药同样没有价值;佛法虽有大用,若不如实相应,亦是无用。想要在了脱生死上有个入处,「解行并重」虽然是一句老话,但依然是意义无穷,是不可不用的唯一良药。  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