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又听到一位学佛近二十年的居士说出这句话。这句话不是什么稀奇的话,但是每一次听到它,都有深刻的悲哀之感。悲哀的并不是在意他未来是否会不会出家,或者忧虑出家人数的增减,而是二十年亲近佛门,为什么仍然无法让他确立出家的意义与价值?是什么因缘让他不乐出家,让他退失出离心?或许是他个人罣碍,或许是学佛经历中的所见所闻令他萌生退心,或是他误解了出家的真义才有如此的抉择。总之,实不愿见到如此轻易一语,成为八识田中的种子,而为未来的修道作障碍。
修行法门众多,随机应类各取所需,正是佛法奥妙之处。修行成就与否,端看能否契理契机相应而行。因此,身出家并非每人皆适宜,这也是佛门为什么不鼓励发心不正,感情用事出家,或受人怂恿而贸然出家的原因。能否出家随人抉择而定,然出家之正义不能不辨。观览诸经道理,可知出家并非仅是一种行为的表现或是生活方式的改变,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正见,一种发心,一种法门,也是小乘声闻道与大乘菩萨道共同的价值,诸如龙树菩萨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三所说:
「问曰:『若居家戒得生天上,得菩萨道,亦得至涅槃,复何用出家戒?』答曰:『虽俱得度,然有难易。居家生业种种事务,若欲专心道法,家业则废;若欲专修家业,道事则废,不取不舍乃应行法,是名为难。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,一向专心行道为易。复次居家愦闹多事多务,结使之根众恶之府,是为甚难;若出家者,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,无思无虑内想既除,外事亦去。』」
在弥勒菩萨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七亦有同样的见解:「又复一切出家菩萨一向能行钩锁梵行,在家菩萨则不如是。又复一切出家菩萨普于一切菩提分法速证通慧,随所造修彼彼善法,皆能疾疾到于究竟,在家菩萨则不如是。又复一切出家菩萨安住决定清净律仪,凡所发言众咸信奉,在家菩萨则不如是。如是等类无量善法,当知一切出家菩萨于在家者甚大殊异甚大高胜。」
如上所说,从修行的善巧上言,出家的殊胜显非在家所能比。深见世间无常、五欲过患者,既然知「苦」、「集」在何处,自然知道出家是「灭」、「道」之所依。因此即便此刻力有未逮,不能如愿出家,也必是「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」岂有甘受尘劳之苦,而不想出家之理。再者,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〈弟子品〉则说到:「诸长者子言:『居士,我闻佛言,父母不听,不得出家。』维摩诘言:『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是即出家。』」
《大庄严法门经》卷下也认为:「菩萨出家者,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…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;若能广起四无量心,安置众生,是名出家。」
出家并不只是拘限在外表上的离开家属、家庭,其真实意义在于出离五欲六尘之家,更究竟的是出离「我」、「法」二执之家。只因「家」常是情系缚之处,故以「家」表应当出离之处。从上两部经所示,出家行绝非逃避、脱离现实,反而是勇猛与承担的表现,是悲智双运的菩萨行。由此可见,出家心并不是只有身出家的人要有,而是所有欲成就佛道的人皆必须具备的知见与发心,是修行毕竟导归之处。
出家道理经论中早已明了,可惜现实中,少分出家人出了家依然苦苦恼恼,令善根尚未坚固的人,见到心生疑惑,不仅不敢身出家,竟连心出家的价值也否定。这是最令人惋惜的事。出家本是无比喜乐自在之事,奈何总有人识法不真,修道不切,恍惚度日,遂至俗念未减,忧恼缠身,比之俗人,仅只身相不同,难见出家功德,如此不堪,遑论安身立命,住持正法,续佛慧命,恐是助人善念不足,坏人慧命有余啊!
本来佛门清不清净,他人出家如不如法、解不解脱,与自己出离尘垢是各自因果,奈何有多少人能真正「自依止,法依止,莫异依止」呢?!因此,真挚期待有心道人以深知深行的道力,体现出家的真实功德,立正法幢,令「我不想出家」这句话不再辄闻其耳;反之,闻者、见者皆能同共发菩提心,或身心出家,或身未出家心出家,不舍对出家法的归依,这便是令正法久住,延续佛灯明。